close

  (LinkedIn中國區總裁沈博陽)
  實習記者_彭靜楊攝影_孫炯
  上海的一位財經記者Amy,在邀請採訪對象時,喜歡採取一種更新潮的方式:在LinkedIn(領英)上給對方發送站內信,邀請的成功率相當之高;一名理工科的研究生小陽,也在智能手機上下載了LinkedIn的APP,“通過它我可以查閱實習及工作的發佈信息,並且與實習單位的前輩們有線上聯繫。”小陽說。
  或許很多人仍會對LinkedIn感到些許陌生,但已有越來越多的媒體從業者們在LinkedIn上尋找新聞內容與採訪機會,不同行業的職場人士開始在LinkedIn上創建自己的簡歷,並搭建職業社交平臺。
  LinkedIn這個擁有超過3億全球用戶,與Facebook、Twitter並稱為三大社交網站的職業化社交平臺,自今年2月上線簡體中文版並啟用中文名“領英”以來,已經悄無聲息地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佈局。
  LinkedIn中國位於北京東三環邊上的嘉銘中心,辦公室裝修極其簡約,保留了上一位租客的辦公傢具,只花了10萬元刷牆、增添設備及簡單裝飾。這是LinkedIn中國區總裁沈博陽精心挑選之地,他為這家市值達到280億美元的公司,確定了一條既不鋪張浪費又有品質感的中間路線。
  沈博陽曾經在千橡集團內部創業糯米網,在百度全資收購糯米網之後,他接受了LinkedIn的Offer,幫助它開拓中國市場。
  圈內人士
  打開LinkedIn的主頁,就可以看到“LinkedIn領英測試版”幾個醒目字樣,其基本的框架文字和廣告都已變成中文。國內大公司諸如華為、騰訊、阿裡巴巴等都已有自己的專屬頁面,併在其中發佈公司信息和招聘職位。最近特斯拉公司的加入,也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話題。
  相比起其他國外互聯網企業在中國高高在上的氣質,至少在現階段,LinkedIn的朴實和本土化已經初見成效。而這一切可以歸功於沈博陽和他目前帶領的30多人的團隊。
  LinkedIn正試圖成為招聘行業的“顛覆者”。傳統的招聘方式是用報紙宣傳,進行線下招聘;隨後,在線互聯網招聘模式開始發揮作用;如今,“社交招聘”搶走了它們的風頭。
  “我們這個招聘模式更先進,公司鼓勵員工為自己所做的工作代言,更好地鼓勵其他人加入。同時,也很好地展示了企業的形象和文化。”沈博陽在談及職業社交網站和招聘網站的區別時說,“一個用戶或者一個企業的員工可以很驕傲地說我是一個領英的用戶,但沒有人會很驕傲地說,我是某某招聘網站的用戶。”
  在LinkedIn網站上,個人用戶可以創建簡歷、接收推薦職位信息、建立好友聯繫。而企業方則可以發佈招聘廣告,搜索用戶的簡歷並與之聯繫,還能創建企業的主頁。
  LinkedIn的收入主要來自後者。企業搜索、查閱求職者資料,使用電子郵件聯繫求職者,以及利用該網站發佈招聘信息,這些都需要付費。根據LinkedIn最新財報顯示,這項被稱作“人才解決方案”的業務占到了LinkedIn總收入的60%。今年第二季度該公司總營收達到5.34億美元,較去年同期增長47%。
  在《經濟學人》的一篇報道中,印度軟件公司Infosys歐洲和亞洲高級招聘官拉傑什·阿戶賈(Rajesh Ahuja),最近就利用該網站招聘了來自幾百個大學的200名MBA畢業生。
  而多數的LinkedIn個人會員為非付費會員。作為求職者,他們可以公佈自己的教育及職業生涯細節,可以“證明”自己的技能,可以閱讀推薦文章,並且選擇性地接受來自其他“聯繫人”或企業的無休無止的打擾。
  目前LinkedIn的會員總數達到3.13億,其中三分之二生活在美國以外。對許多主管招聘的人而言,擁有LinkedIn上的招聘賬戶就像債券交易員擁有彭博社的終端一樣,使用LinkedIn表明你是個“圈內人士”。
  通過將大量企業和專業人士聚集到一個平臺上,LinkedIn正在朝著“全球人才庫”的方向邁進。今年年初正式進軍中國市場的LinkedIn,目前還在組建國內的銷售團隊,公司尚未大規模地開始向企業推廣。但沈博陽透露,LinkedIn在中國市場已經擁有了200多家企業客戶購買和使用領英的招聘解決方案。
  世界職業介紹所
  無疑正在變革傳統的勞動力市場流動方式,企業招聘員工正在從通過專業招聘機構轉向通過LinkedIn,《經濟學人》在最近的一篇報道中評論道:“這家職業社交網站正在成為‘世界職業介紹所’。”
  在沈博陽看來,LinkedIn與競爭對手相比的一大優勢是,企業通過它可以搜索到大量的“被動”求職者。
  通常,招聘網站只能服務於10%左右的用戶,即那些在主動找工作的人,而有90%左右的人對現在的工作狀態滿意,但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出現時也不妨考慮跳槽。
  在LinkedIn上,用戶的簡歷長期存在,並隨時更新,企業和獵頭公司都能方便地搜索到。LinkedIn還為企業客戶提供各種高級搜索,比如專門搜索在某所大學某個專業有學習經歷的求職者。
  這就直接顛覆了企業慣常的招聘模式,現在,企業在開始招聘活動前,可能已經在LinkedIn上鎖定了一些潛在候選人。對這些雇主而言,LinkedIn就像一個隨時可以查找、調用的人才資料庫。
  LinkedIn正在讓招聘過程變得越來越“聰明”。沈博陽舉例稱,假使一家公司要找一名市場總監,傳統的方法是從眾多申請人中選出一個最佳人選,但LinkedIn能讓企業的搜索範圍擴大到那些暫時不想找工作的人。
  此外,如果企業對候選人有類似於“500強從業經歷”,甚至更細化到“有寶潔等公司品牌經理從業經歷”等要求的時候,通過LinkedIn平臺,這些條件都能被搜索出來。
  更妙的是,一個職位候選人,他有怎樣的好友關係,與行業精英的交流互動如何,這些原本屬於“隱藏的個人能力屬性”,也有可能被挖掘出來,成為企業招聘的考量值。雇主也順帶可以通過追蹤候選人的好友關係,去向第三方詢問候選人的工作表現,簡單地完成背景調查。這些都是傳統的招聘網站無法完成的工作。
  “在我的觀念里,這些手動的搜索還是相對初級的。未來,大數據要變得更厲害、更智能。”沈博陽稱,“企業通過工具告訴LinkedIn要找什麼樣的人,而LinkedIn系統會自動將那個人推薦給你。這中間的精準匹配,靠的都是大數據。”
  通過數據分析,企業還可以統計出有多少自己的員工加入了競爭對手,以及從競爭對手那挖了多少人過來。藉此,企業可以評估自身在行業內的吸引力。而通過觀察註冊用戶“關註”的公司,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瞭解他的求職興趣。
  沈博陽向記者介紹,現在與LinkedIn合作的企業,主要包括三類:
  “第一類是很典型的有海外擴張需求的公司,比如說華為、聯想,他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開一個分公司,其實他最經濟有效的方法不是在當地找一個獵頭,而是通過LinkedIn的方式招人。”
  “第二類是急速擴張中的國內企業比如百度、阿裡巴巴、騰訊等互聯網公司。”
  “而第三類則是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分支。你不要光看我現在在國內500多萬用戶,某種意義上講,我們全球的3個多億的用戶,全是你潛在的職員。你願意的話可以把美國管理者招回來。”
  LinkedIn正在吸引全球各行各業的用戶加入,其所擁有的數據也越來越豐富。據悉,從今年6月初至今,全球範圍內,LinkedIn上面的職位數量從35萬猛增到約100萬。這些工作崗位不僅包括軟件工程師,也包括送貨司機等很普通的職位。
  LinkedIn的發展勢頭,顯然給傳統的招聘公司帶來了壓力。印度軟件公司Infosys過去利用第三方招聘機構完成在歐洲70%的招聘任務,而現在通過這種方式的招聘只占16%。
  不過第三方招聘機構也沒有被淘汰,他們仍然將被使用到招聘的後期階段。LinkedIn大大地增加了潛在求職者的數量,但更多的過濾工作,顯然還離不開傳統的招聘公司。
  並且,對於高級管理人員來說,利用LinkedIn求職顯得過於公開了,他們更盼望著來自專業招聘公司的悄悄接觸。
  獵聘網的CEO戴科彬在談到LinkedIn時認為,“職業社交的模式不夠接地氣、不太懂中國用戶,我覺得它的模式本土化需要時間。但是它的職業生態把中國一部分人吸引過來,我個人是比較認可的。我覺得這個是蠻好的一個競爭對手。”
  而對於LinkedIn在中國能不能成功,戴科彬並不急於下一個結論。
  人才供求大數據
  LinkedIn的首席執行官傑夫·韋納爾(Jeff Weiner)曾經向所有人描繪了一個願景,即LinkedIn未來要基於平臺上的大數據,創建一個全球的經濟圖譜。
  這個圖譜能夠顯示全球範圍內人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匹配程度。“到那時,全球33億勞動人口都將有自己的職業信息,能最大限度實現人才供給與需求的均衡。”
  這個數字是韋納爾對全球勞動力市場的估計。換句話說,LinkedIn希望改變的不僅是招聘業務,而且要改變的是勞動力市場的運營效率。
  “我們通過分析可以知道,五年前更多中國人要到美國去,他們學的大多是什麼樣的專業;而現在的趨勢是人才迴流,那麼這些留學生是本科畢業的多還是碩士畢業的多,哪些專業的學生會更多地選擇回國?”沈博陽表示,“我們把這些數據統計出來後,可以給社會和個人很大的指導,一些大學也可以根據這些數據開設相應的課程。”
  在傑夫·韋納爾的設想下,LinkedIn如果能夠跟蹤求職者、公司和大學之間的關係,繪製出人們的工作職位、資歷和技能與雇主需求間的匹配圖,它就能夠創建勞動力市場的大數據。這些數據動態地交織在一起,可以消除人才技能和崗位需求間的錯配。
  比如降低歐洲年輕人失業率;把470萬個空白職位,匹配美國2000萬失業大軍;或者,幫助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從農村移民到城市尋找工作。
  除此之外,LinkedIn也能夠幫助正在讀大學的大學生,看到他們的學長如何求職和被公司聘用,這有利於自己的職業定位。一些公司也已經開始利用LinkedIn的數據,幫助他們做出設立新辦公地點和工廠位置的決策。
  這是LinkedIn未來十年的願景。不過對於沈博陽來說,在大數據上遇到的挑戰也是不言自明的。面對海量的數據,如何更好地加工這些數據,使其轉化為商業洞察力,在這一點上,包括LinkedIn在內的大多數企業依然在不斷地探究。
  在沈博陽心目中,LinkedIn在中國成功的標準,是可以“在四五年以後,改變中國職場人士的習慣,大家能夠在找工作之前多看LinkedIn,大家去談合作、做商務活動之前去搜一搜對方在LinkedIn上的檔案。”
  “在中國撈一點註冊用戶太容易了。如果大家一旦能培養出這個習慣,商業收入、廣告的收入也都會伴隨而來。”
  專訪LinkedIn中國區總裁沈博陽
  南都周刊:我瀏覽了LinkedIn網站上的很多信息,發現仍有許多界面是全英文,同時關於中國本土的招聘信息仍然較少,這是否意味著LinkedIn的本土化之路走得並不順暢?
  沈博陽:許多人會給我們打上“找工作”的標簽,但首先需要明確的是LinkedIn並不是一個招聘網站,而是以職業社交關係為基礎的平臺,這是它與諸如大街網、智聯招聘等網站的根本區別之一。招聘是我們為客戶開發的第一個應用,但我們還有營銷、銷售解決方案等等,只不過因為招聘是第一個和最賺錢的一個,所以很容易有標簽罷了。
  我們最核心的價值並不僅僅是中國本身,而是我們背後海外三億多的用戶和無數企業,作為唯一 一 家全球化的職業社交平臺,只有LinkedIn可以自由連接並招聘本土中國人、外國人、海外華人。那麼我們首先便是最大可能發揮自己的優勢,所以我們並不僅僅看重中國有多少用戶,而是把全世界的各國的人都拉進這個圈子,和海外相連是最重要的。
  南都周刊:和中國傳統招聘網站相比,LinkedIn最大的優勢是什麼?
  沈博陽:曾經聽某個國內招聘網站CEO說,相比起LinkedIn,他們更牛,一是他們的用戶擁有每周上線1-2次的活躍度,而我們只是每月一次;另外他們擁有8000萬的用戶群體,而我們只有500萬。對於這樣的一種比較方法,我只能說他在偷換概念。的確他們的用戶在需要找工作的時候,活躍度很高,但一旦找到工作了,多久登錄一次網站?相比來說,我們的用戶無論是否換工作,都能保持一定的活躍度,因為我們的用戶登錄LinkedIn是為了滿足增長知識、拓展人脈的需求,而並非單純找工作。相比起來,我們更加細水長流。
  南都周刊:中國社會講求人情關係,很多人脈都是通過線下的飯局、酒會來建立,但LinkedIn強調的卻是在線上公開的交流,這是否會在中國水土不服?
  沈博陽:講求關係和人脈是中國社會的特點,但在這一點上其實中國和美國沒有區別。LinkedIn之所以在日本做不好的,便是因為日本人一旦進入一家公司,可能一干就是一輩子,但中國人換工作的頻繁度,對成功、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的渴望比美國人更甚。LinkedIn能夠在北美取得成功,它的成功也很有可能在中國被覆制。
  南都周刊:您剛提到了互聯網企業要緊隨潮流,那隨著時代的發展,LinkedIn會不會把握不住年輕人的心而沒落?
  沈博陽:現在可能出現一些新潮的推薦求職等,但這歸根到底只滿足了10%主動求職者的需求,剩下90%的被動求職者,他們的需求沒有變化。
  在LinkedIn上確立的職業身份,你的畢業院校,工作經歷等等,這些都不會變,當你找工作、需要建立各種人脈時,也都需要用到它們。我們的確是一個不時髦也不性感的工具類網站,不像那些在幾年時間就不斷顛覆、換位的貓撲、開心網、微博等等,但同時,我們隨著時代變化可能遭遇的風險將會降低。
  南都周刊:請您預測一下LinkedIn接下來在國內的發展趨勢。
  沈博陽:我們充滿信心。當然另一方面,我們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,中國人究竟對於加入LinkedIn準備得有多好,身為一個國際化平臺我們如何在維護國際化的同時滿足本土需求,都是挑戰。但不管怎麼說,風險與收益並存。  (原標題:LinkedIn讓你的簡歷無處躲藏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m54nmfbp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